如何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如何充满学习动力?

[更新]
·
·
分类:行业
3661 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如何充满学习动力?

如何充满学习动力?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某项技能爱好有乐此不疲的向往,对某项考核成功后带来巨大的利益,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

如何培养孩子练习书法的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向给孩子抱一个书法兴趣班,但是都对孩子是否能够坚持下来表示怀疑:孩子的兴趣会发生变化。对此,我的看法是,要让孩子对书法保持较为长久的兴趣,最好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自己要带头。如果自己不喜欢书法,就不要为难孩子啦。在家里摆一张桌子,铺上笔墨,没事的时候自己就去写上几笔。孩子善于模仿,天长日久就会主动凑过来看你写字。这时候,要鼓励孩子大胆试笔,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大声喝彩。再给他指出一两个字的小毛病,诱导他改正。二是要给孩子选一本好的字帖。关于如何选字帖,我的看法是:首先要选楷书。道理很简单:楷书写好了可以随时应用。经常看到外面的书法老师,教孩子写隶书或者篆书,他们是为了让家长迅速看到孩子的进步而采取的瞒天过海之术,千万不要被迷惑了。这些书体用笔、结体都大不相同,学习它们并不能“触类旁通”,更何况根本没几个人能懂,学得再好也用不上。当然了,楷书比较吃功夫,进步比较慢,但是只要坚持,几个月之后总会能见到一定的成绩的。其次要尽量选墨迹本。与碑拓相比,墨迹本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起笔、收笔的笔锋变化很清楚;2、点画用笔的轻重缓急跃然纸上;3、笔画之间的连带呼应清晰可见;4.墨色的浓淡干湿一目了然。这些都是碑拓不能传达的。此外,学墨迹本还有另外几个原因:一是碑拓反映的是刀刻效果。用毛笔去模仿刀刻效果,由于工具根本不对头,不仅很难学像,就是学像了也会显得矫揉造作;二是拓本大多失真。要知道,古代刻碑,本身就是供人凭吊的工艺品,而碑拓实际上就是工艺品的“再复制”。由于多次拓制,加之时间的侵蚀,多数拓本都已严重失真。学一个失真的工艺品,是需要鉴别力的,这对初学者来说,显然不太合适。三是碑刻还有可能故意刻坏。石刻有一个很不可靠的因素,就是故意写坏。米芾曾言,颜真卿每次让家童刻字,都会让他们故意将一些笔画刻得失真。究其原因,就在于书法在古代属于求官之道,书家为自家子孙生计故,都不会将秘法示人,甚至还会故意引导他人奔向歧途。如颜真卿的字大多出于褚遂良,且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这就和我们常见的《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风格迥异。再次是要尽量选结体比较平正的字。平正是常,是结字的基本要求;险绝是变,是各部分的变化之美。任何一个字的险绝,都是在平正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平正入手,创造的本能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如果从险绝入手,创造的本能则会使作者进一步的变化,结果必然会使过犹不及。最后是要选个性比较弱字帖。从初学者的角度考虑,建议选那些偏重传统的、个性比较弱的书家作为“启蒙老师”,而不是选那些个性比较强的书家作为学习的对象。所谓的个性比较强,实际上就是笔画形态上的处理过分,甚至做到了极致。如宋徽宗的“瘦金体”,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虽然“天骨遒美,逸趣霭然”,是所谓“如屈铁断金”,但如果学习这种书体,就很难实现与其他书法的对接。再如“板桥体”,就是郑板桥书写的 “难得糊涂”那样的书法字体。这种作品可有一但不可有二,郑板桥别出心裁地用隶书参以行楷,创出这种书体,一旦学习,就会走上歪路,不仅很难实现楷书向行书的过渡,而且还永远无法形成自家面目。这对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来说,则是非常不可取的。三是要注意孩子的逆反心理,以鼓励、诱导为主。孩子到了十岁之后,由于快进入青春期,性格开始逆反。对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学会用做朋友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多聊天多谅解,规矩要愈少愈好。千万不要逼着孩子练习书法,那只会让他对书法更加丧失兴趣。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到艺术馆参观,让他体味品评别人的书法。时间久了,孩子对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一旦孩子自己感兴趣了,即使我们不愿意他学书法了,恐怕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