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中的某个词能否调换为什么
琥珀一课文中加点的词的位置能否调换?
琥珀一课文中加点的词的位置能否调换?
不能调换。
因为调换后,句意就改变了。
调换语序的赏析?
词序颠倒的妙处
唐诗中有些本来很普通的句子,在诗人的笔下,适当加以颠倒变化,往往化平淡为神奇,意趣横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意思不过是说: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很简单的一个叙事。然而一经颠倒词序,不但造语新颖得体,而且寓意深远,既蕴含了浓郁的怀乡思亲之情,也富有了深刻的哲理意义,成为千古名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更是词序颠倒的典型例子。其正常语序本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巧妙地将宾语前置,使后面组成“鹦鹉粒”“凤凰枝”,“ 鹦鹉”象征可爱,“凤凰”借喻美好。这样,句意就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句的意境,情韵盎然。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路八千”应为“八千路”,可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非常顺口。又如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李白《古风》之三十四)正常语序应是“日月光晶惨”,可读起来远没有原诗有韵味。
这种颠倒目的是营造意境。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杜甫《涪城县香极寺官阁》)后句的正常语序应是“到上头应须昏黑”, 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仄,而这首诗尾联对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了讲究平仄,所以颠倒了语序。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前句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但在平仄上与后句不合适,而颠倒后,平仄正好对应,从而也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抑扬顿挫。因平仄而颠倒
以上例子是因平仄而颠倒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前句的正常语序是“永忆江湖白发归”,但与后句的动词不对仗,为了形成对仗,诗人故意颠倒动词“归”,使句子工整精美。
又如: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前句应是“(因)战伐闻千家哭”,与对句不能形成对偶,而颠倒后前后句互相对偶,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这是因对仗而颠倒。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古诗七言音节多为二二三三,具体到诗应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这样的句子极富节奏感,音律美,如按顺序来写: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就有些散文化,而缺乏诗味。
又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正常语序应是“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节奏是三二二,显然没有颠倒后的二二三有节奏感。
此为因节奏而颠倒。
可见,诗人通过颠倒诗句的词序,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增添了诗歌的神韵,也使诗歌富有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