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程网站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的初中科学综合实验?

[更新]
·
·
分类:行业
3984 阅读

实验教程网站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的初中科学综合实验?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的初中科学综合实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土电话),打击乐器的实验(水,水杯),摩擦起电(用磨擦过的铅笔吸引纸屑),光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等等

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PAT)用户名是什么?

这是书籍出版社提供给他们的读者的,和网站的合作。
像实验楼等等网站都有这样的

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
基本概况
1801年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做出了第一个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并
成功地测出了红光和紫光波长,奠定了光的波动性的实验基础。按照经典力学的理论,光既然是
一种波动,就一定要靠介质才能传播。于是,人们提出了所谓光的以太假说。为了探测以太的存
在,1880年,迈克尔逊在柏林大学的赫姆霍兹实验室开始筹划用干涉方法测量以太漂移速度的实
验。之后,迈克尔逊精心设计了著名的迈克尔逊干涉装置,进行了耐心的实验测量。直到1887年
7月也没能得到理论预期的以太漂移的结果,为最终否定以太假说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为爱因
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开辟了道路。后来,人们利用装置的原理制成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并用于研
究光的精细结构和长度标准校准。迈克尔干涉仪是用分振幅的方法实现干涉的光学仪器,它设计
巧妙,包含极为丰富的实验思想,在物理学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得到了十分广泛的
应用。例如,可以观察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不同定域状态的干涉条纹;研究光源的时间相干性
;测量气体、固体的折射率;进行微小长度测量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因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
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受到高度重视。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调节方法。
2.测量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原理】
图17-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1反射后向着M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1向着M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播放原理演示
由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1在M2附近形成M1的虚像M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17-1)
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17-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5-6)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近了
(17-3)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17-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
于是
式中λ为λ1、λ2的平均波长。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17-4)
对钠光=589.3 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式(17-4 )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
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后会聚S点。S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1(G1未画)、M1、M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1′、S2′所产生的干涉。因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干,所以观察屏E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故称为非定域干涉。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5-8),调整M1和M2的方位也可观察到等倾、等厚干涉条纹,其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与用钠光照明情况相同,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