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学习法潜意识学习法
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快速运用到生活中去?
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快速运用到生活中去?
先讲个故事。
记得几年前去面试一家很厉害的公司,面试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我当时有点蒙,因为不太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面试官见我许久不开口,补充道,“那你平时都喜欢看哪方面的书?”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但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总结过,只能根据近期看的书临时归纳出几个领域,面试效果也可想而知。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每个阶段,我需要积累哪方面的知识。从信息碎片化到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在这件事上我坚持了近3年——建立个人知识数据库。
建立个人知识数据库
知识体系的建立,最关键的一步是明确自己未来3-5年或10年,需要积累哪方面的知识,主动构建你的个人知识结构。然后才是如何通过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去积累这些知识。
比如你明确知道自己需要积累如体育、旅游、营销三个领域的知识,在碎片化阅读中一旦看到与这三个领域的相关信息,就将其收集在一个聚合平台,一周或半个月定期花充足的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组织、补充、归纳,最后保存精华。
这样既能有意识地扩充所需知识的广度,又能针对性地通过回顾、联系、查询、补充等方式加深知识的深度。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定期梳理,这个数据库将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三个工具,让你快速建立知识数据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工具是不行的,我强烈推荐这三个工具,分别是OneNote、思维导图Mindmanager、印象笔记。
个人知识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运用这三个工具完成三个步骤。
第一、用思维导图Mindmanager搭建出你需要的知识结构(即领域)。
第二、将日常浏览到的知识结构范围内的有用信息复制到OneNote或印象笔记进行暂存。
第三、定期对所收藏信息进行整理消化,并将所得精华全部保存到OneNote存档,方便信息的管理与查询。
1.思维导图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有知识结构和没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积累程度,就像有目标和没目标所达到的效果也相差甚远一样。如果你还没有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将你感兴趣的、工作需要的、成长需要的、以及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出来吧,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已经是大家熟知也常用的工具了,它可以用于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规划等多种场景,搭建个人知识结构也是其中之一。
初步是这样的:
再细分是这样的,如果暂时无法细分就保留一级即可.
r
画出你的知识结构之后,你需要一个工具来装载这些知识领域的信息。OneNote最常用于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现在也有手机APP,可以像其他笔记软件一样,实现电脑信息与手机信息的双向同步,但只有苹果系统同步时速度较快。
这个软件最好用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装载你在第一步中用思维导图画出的所有知识结构的内容。以下图为例:
OneNote的整体界面,建议保存下来横屏看1) 建立各个领域的专属笔记本
2)各笔记本里可新建细分的分区,分区太多还可归纳为分区组
3)各分区里可新建无数页面
更方便的一点是,任何网上的信息,只要复制到OneNote,末尾都会自带网页链接,这样很方便回头查找信息来源。建立好数据库分类后,无论是平时在电脑上浏览信息,还是手机上接收碎片化信息,一旦看到和你知识结构相关的信息,都直接复制过来进行整理保存,长此以往,这个数据库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但前提是,也是最关键一点,这个数据库需要定期整理、消化、归纳。如果只是保存信息,而你几乎不去看,那么也是形同虚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只要文档长一些,就没有耐心看完,但这又是需要积累的信息,那就在OneNote上新建一个笔记本叫做“待整理”,所有未经处理的信息都放在这里,然后每个周末统一阅读、过滤、再分门别类将精华放到相对应的位置。同时经常对这些精华进行消化吸收和补充整理,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你记住所有知识,而在于当你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时候,你知道你的数据库里有,然后直接调用。
OneNote的查找功能也很赞,只要输入关键词,跟其相关的页面或分区都能迅速跳出来。OneNote的资料备份是电脑硬盘,不存在容量不够的问题,而且每一个笔记本或分区都能单独另存,发送给其他人也很方便。
3.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作为Onenote的辅助工具,尤其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收集碎片化信息非常方便,并随手记录你的灵感和想法。强大的印象笔记可以在微博、微信、乃至很多app兼容,直接保存,需要整理的时候,只需要同步到电脑版印象笔记上,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阅读整理,最后再把处理后的信息归档到OneNote上。
三个工具,三个步骤,不需要半天,你就能搞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们都用什么工具收集和整理知识呢?欢迎留言交流。
厦九九,专职品牌运营,业余原创作者,个人成长学习博主,分享给人启迪的知识与技能。欢迎关注。
如果提高学习专注力?
我家娃儿写作业,玩游戏都能特别专注,并且还能享受专注,但是上课就会走神。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
后来,看了很多书之后,终于知道了答案。
原来孩子玩游戏,还有有的孩子能够在写作业的时候做到专注,原因是因为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还有写作业的时候进入了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
“心流”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由米哈里·齐克森提出的,英文名叫flow,也有中国学者把它翻译成”福流“,它是一种让人能够全神贯注在当前任务的状态,是专注力的最高境界,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人们就会迷恋它,就会上瘾。
那怎么进入“心流”呢?
心理学家发现,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
1.有明确的目标;
2.难度跟你的能力相匹配;
3.及时反馈。
具体应该怎么使用呢?
先看第一点:
1.明确目标;
游戏都有明确的目标,像连连看,就是尽可能让相同的图案连在一起;俄罗斯方块,就是方块从屏幕上掉下来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消掉它们,而且大部分游戏还怕玩家打不过关,又在里面设置很多小目标,给你积分,给你小礼物等等。
这样你每时每刻都有个小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当前这个动作要拿到最好的分数,这样一来,你当然会动力十足,全力投入。
我们再来看看很多时候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是不是符合这个原则,很多家长会说,孩子不爱学习,我会问,学什么呢?
很少有家长能答上来,所以,难怪孩子不专注。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你希望孩子去学习,但是,孩子不知道学什么啊,学习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够具体,你把先把这个词具体化。
比如是语文不理想还是数学不理想,如果是语文不理想,那是什么不好,是字词呢,还是阅读理解又或是作文?
如果是作文不行,那是阅读不够还是逻辑混乱,又或是表达能力不行呢?
我们一定要细化到具体目标上,
经过层层细化,最后发现原来是逻辑能力不行。
那这个问题就具体了,我们就可以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换成提高孩子逻辑能力,这样一看,目标是不是就明确了呢。
很多时候你觉得孩子不专注,其实是他不知道要专注做什么。
所以,要给他明确的指示,一次就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你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试,帮他把任务拆解开来,让他每次专注一个小目标,这样才容易集中注意力。
先带着孩子拆解任务,慢慢把这种方法告诉他,然后慢慢放手。
也就是先教孩子怎么使用武器,再把武器交给他,这样他才会使用
2.难度要和能力相匹配;
我们再来看看游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游戏的难度一般会匹配玩家的能力。
没有哪个游戏一上来就是打大Boss的,肯定是先易后难,而且基本上都有过关的设计,一关比一关难,这样就能保证你不会觉得太容易,玩一会就觉得无聊,也不会觉得太难了,玩一会就感到挫折感太强,想放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水平越玩越高,那当然就越玩越喜欢玩了。
我们给孩子任务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家长给孩子任务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标太高,远远超出孩子目前的能力,往往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了,就要自己的孩子做到。
例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阅读一上来就直接买《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等,结果直接把孩子给吓跑了。
所以,在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一下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
怎么样的目标才算好呢?
通俗来说就是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我们在这前讲过学习圈,那里详细解释,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回看之前的课程。
3.及时和全面反馈;
游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要有及时和全面的反馈,你游戏玩得是好还是坏,刚才那个动作对不对,你在游戏中立刻就知道,立刻就能调整。
比如你说玩连连看,方块放下去,你立马就能知道自己放得对不对,俄罗期方块掉下来,你就知道有没有成功,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且你知道下一次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调整。
这就是及时反馈。
大部分游戏都是时刻在给积分或者小礼物,这就能牢牢地抓住 你的注意力,让你做得好的就特别开心,继续加强,即使玩得不太对,也能够立刻调整,后面赶紧改正,这样你就能够乐此不疲。
很多家长让孩子做事,就是布置个任务,然后就把他仍在那里不管了,比如说,你去写作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要么就是看孩子不专注,拖拉磨蹭,就开始发脾气。
最怕就是两种父母,一种是只管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让他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反馈,另外一种就是大吼大叫,只提供负反馈的,他不仅仅打击孩子的士气,还会造成其它很多的负面的影响,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展开讨论,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那怎么利用游戏的规则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呢?
正确的做是你可以点评一下,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反馈,例如,这篇作文里的这个成语用得不错,特别出彩,那个橡皮好像被你玩得有点疼,轻轻的示意一下孩子就好了。
通俗来讲,就是好好在哪里,错又错在哪里,怎么调整。
切记不要贴标签,不要说孩子笨,懒,就知道吃等等。
总之,就是给孩子及时且具体,不要有太多的负面反馈。
以上就是进入心流的三个步骤,当然也是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三个步骤。
经常经历心流的人,专注力都很强,而且专业技能都很高,并且他能在这种状态中获得极致的快乐,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处于这种状态也是最幸福的,而这也是培养专注力的根本方法。
所以,孩子的专注力还是靠父母,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所在啦。
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父母的成长也需要有人耐心的陪伴,愿我能陪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