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 行为取向目标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更新]
·
·
分类:行业
3077 阅读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

行为取向目标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行为取向目标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我们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着五大人生目标,身体健康,关系和谐,物质富足,内心平静,和价值实现。这些目标正是可以指引前行的方向。
第二个步骤,是找到作用的方向和对象。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某个结果,就需要在原因上下功夫。
第三个步骤,是实际的做出行为,去对外做出有利的影响。在产生行为的时候,行为源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就是想要去利益外界,然后自然会做出利益外界的行为。这些行为一定对外界造成了某些影响,有利的影响也必然会返还到自身上。这就好像是划船,我们通过浆往外施加作用力,反过来水会推着船前行。
第四个步骤,是回顾我们为了实现目标所产生的心念和言行。这个回顾是重要的,是为了对我们的行为保持觉知,而且是按照规律来觉知。如此做会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认知现实。在回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带着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因为我们是在用正确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目标取向理论?

由社会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取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是社会认 知学派中最被强调的理论之一。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将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把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等同于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全局的总体考虑和安排,具有普遍性、方向性、指令性特点。
二、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显性化、精确化、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的优点在于它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也可称为发展性目标或者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总体上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成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生成性目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他认为目的不应是预先规定的教育经验,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所以这样的目标更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目标。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是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优点在于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