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会造成启发式偏差
代表性启发偏差是什么?
代表性启发偏差是什么?
(一)、启发式偏差 当人们要对一个既复杂模糊又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判断时,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走一些思维的捷径,比如:依赖过去的经验,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启示,然后利用得到的启示作出判断。
这些思维的捷径,有时帮助人们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这些因走捷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就称为“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主要有三种: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这三种方法既可以得出正确的推理结果也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启发式偏差的内容: 1、代表性启发法。在使用启发法时,首先会考虑到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以往出现的结果,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一般情况下,代表性是一个有用的启发法,但在分析以往经验,寻找规律或结果的概率分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偏差,从而得到错误的启示,导致判断错误。 使用“代表性”进行判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 (1)代表性会导致忽略样本大小。在分析事件特征或规律时,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统计样本大小的意义,对总体进行统计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样本的数量愈接近真实的数量,统计的结果也就愈可信,样本愈小,与真实数量相差愈大,统计的结果愈不能反映真实的结果情况。代表性启发法是对同类事件以往所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的概率分布从而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结果即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因此必须考察所有同类事件这个总体或者考察尽量多同类事件(大样本)。但人们往往趋向于在很少的数据基础上很快地得出结论。 (2)代表性会忽略判断的难易程度,即使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判断的问题,也简单地去作出判断,或经常根据不规范的和与判断无关的描述轻易地作出判断,或经常会忽略掉不熟悉或是看不懂的信息,只凭自己能够理解和熟悉的信息去作出判断,这些忽略掉的信息可能对判断是关键的。 2、可得性启发法。在使用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方法称为可得性启发法。 人们最容易想到的通常是过去经常发生的事件或近期发生的不寻常事件,但这些信息也可能对判断是不重要的或不够的,自然也会导致判断上的偏差,因此,在使用可得性启发法时要注意对易得性信息的性质进行判断,挖掘更多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当求学者表现出何种态度时,孔子绝不会去启发他?
非常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国学经典咏流传”的作者,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表达一下我的见解,希望我的回复对你有用。
当求学者表现出何种态度时,孔子绝不会去启发他?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成功的培养了72贤,三千君子,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我们都知道他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智慧,殊不知,他还有“三不教”,这三不教恰恰是我们今天缺失
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当求学者表现出何种态度时,孔子绝不会去启发他?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孔子说:“不到想求解,而
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教导他;不到特别想说,而说不清楚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
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第一,不愤不启——“一不教”
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启,谓开其意;
意思是,孔子说:①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第二,不悱不发——“二不教”
朱熹: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②不到他心里明白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第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不教”
③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这也是成语“举一反三”的来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学东西、做事情,死板教条、没有灵性、不能变
通、不会深入、拓展、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举一反三,这样老师就没法教了。这是孔子的“三不教”,
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
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给予不同的指导,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给最终的答案,而是给一个方向和思路,启
发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和解题实证之后,记忆深
刻,身心并用,体会加深,成为一种学习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孔子教学不同于他人
的地方。
在《论语》中,孔夫子这样的启发式教育,处处可见,当弟子问仁、问孝、问政的时候,孔子都有不同
的解答,先是简单的回复,学生再问,再进一步的回答,或者直接反问,看学生的状态,再给予解答。
言简意赅,一两句话,直指人心,步步深入,开人心智。在给学生解惑、答疑的时候,传给他学习之
道、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正因为孔子这种“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启发式教育”“三不教”结合,才把一
个个性格不健全、禀赋差异大、有缺点、不明理的“野、鲁、蠢、愚”之人,培育成为智、仁、勇具足的
君子,培育成能为国效忠、为父母尽孝、为文化教育事业奉献的贤达,他教育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人
格,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不仅是一种家长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的智慧,还有作为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学有所成的前提条件。就
是作为老师如何因才施教,了解学生的程度、禀赋,给予启发性的指导;作为学生自己到什么状态下才
能向老师求学;作为家长如何根据孩子慧根特点加以引导。做不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根据每个弟子学习的程度、提出的问题,对他在学习、为人处世、对人对事的看法上,有不正确的、
偏差的、过分的、不及的地方,加以指正;对仁、忠、孝、政方面认识、践行不到的地方给予指导;对
有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不合道的思想和行为给予纠正。这就是传道,也是真正的育人!
说到这里深怀感恩中国有孔子,感恩老祖宗文化传承,让华夏儿女可以安身立命,得智慧而通达人生。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人也能因此收益,从而结识经典改变命运!
文|作者:国学经典咏流传 -原创
图|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